首页

搜索

第20章悲剧的结尾 (第1/4页)

紧张的会议气氛下,罗培国和周恩来之所以还有心思闲聊,就是因为他们早已经完全看透了这一次四中全会的本质,说白了这一次会议就是国际导演的一出大戏,戏的导演是米夫,主角是王明,谷雨博古这些人都是配角。

为了更好地唱这一出大戏,贺国正这个提了无数意见的本土派干部,反而在会议之前,被谷雨用非常下三滥的手段赶了出去。

作为一个第一天上任的年轻干部,谷雨为什么胆子这么大,说白了他就是瞅准了一点,导演站在他一边,中央根本拿他没办法,万一闹出了什么,中央还得帮着他背书。

罗培国责备周恩来没有用果断手段来处理党内的非组织活动,但是他恰恰没有明白一点,周恩来根本没办法整合中央,光靠他个人的力量,他根本做不了谷雨那样的事情。

再说了,周恩来的性格也不是那样决绝的人,他更喜欢克己奉公,但他不可能要求其他人也和他一样;瞿秋白更是文弱书生一名,属于被时代推到最高层的人,他自身的能力也不足以担起中国**的重任。

所以周恩来很早就知道,瞿秋白和他的班子不可能持久,必然有人会挑战瞿秋白和他的政治地位,王明有这个心,罗景云同样也有这个心。

王明有国际这个铁后台,可以为**争取更多的资源;但罗景云没有,他只有这些年的资历和在全总的威望,问题是光靠这些,他根本没办法运转整个**。

罗景云有的,李立三同样也有,结果怎么样,还不是被国际给打翻了,换了罗景云又能好到哪里去?

这种情况下,为了让党可以摆脱目前的混乱的局面,必须有一个人出来负责,而且这个人也只能是国际认可的干部,米夫看中了王明,那只能是他。

不管这个王明到底怎么样,是好是歹,总归有个能拍板的人,就算水平差一点,也比目前群龙无首、混乱不堪要好,所以即便没有谷雨的提醒,周恩来还是会站在王明一边。

事实上,中央局领导同志之所以最后妥协,瞿秋白之所以忍气吞声,愿意退出中央局,说白了,就是因为大家都看到了这样的局面。

这种情况下,罗景云想抢主角又怎么可能,他不抢,也许还会得到更好的待遇,他一抢就必然会遭到当头重击。

更不要说罗景云打击面这么宽了,他要把中央领导班子更换一遍,他以为自己是谁,中央领导同志这几年的辛苦,现在各地根据地的发展,这么多党团员,他真以为是天下掉下来的?

所以罗景云不说这番话,也许还有一些微弱的希望,这番话一出,他就彻底没有机会了,处在中间立场的中央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以及为站在中央立场的人,都绝不可能支持罗景云。

谷雨能够第一时间,敏感的意识到这一点,可见他的政治嗅觉多么灵敏,再结合谷雨过去的种种动作,和他浓厚的国际背景,周恩来同志和罗培国同志都迅速意识到,党内即将诞生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这个人的能力很可能比王明还要强。

事实上,听完了谷雨的讲话,周恩来甚至在想,那个未来领导党的人,如果是谷雨也许更好一些,谷雨明显更会团结同志,脑子更清醒,性格果断坚决,也很有手段,他的领导天赋比夸夸其谈、只会折腾的王明要强得多,问题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没有这个心,似乎甘愿屈居王明之下,真是奇了怪了!

不过现在想这些已经毫无意义,米夫早就准备好了一份中央局和中央执行委员的名单,大局已定,很难改变了。

事实上,周恩来同志还是小看了罗景云同志,即便在会议的最后,他还是掀起了不小的风浪。

最后一项就是选举中央执行委员,改选中央局,这是与会者最为关心的事,争论在最后也达到了高潮。

周恩来宣读了共产国际远东局和中央政治局共同提议的名单,老的中央局委员退出了三位,新增了王明、和其他两名谷雨不太熟悉的同志,同时又增加了两名候补中央局委员,谷雨的老领导**同志成为了候补委员,至于李润石同志也只是中央局候补委员。

另外谷雨和其他几位资历深厚的中大同学比如董曼伯,又比如李清扬,进入到中央执行委员名单,这份名单,是米夫在会前拟好并以远东局和政治局名义提出的,缺少必要的酝酿和讨论。

周恩来曾建议,既然王明和其他几个持相似观点的人进入中央,是否也可以选取一些不同意见的人参加,这样可以减少一些冲突,米夫非常坚决得拒绝了,他必须保证符合国际意图的同志得到重用。

不过米夫也做了一些妥协,两位资深的红军将领朱德和彭德怀进入到中央执行委员会当中,一个是执行委员,一个是候补执行委员,被替代的都是罗景云一系的核心干部。

名单一公布,大会又陡起风波,罗景云没办法指责苏区被提拔的同志,被谷雨挤兑之后,又没办法否定留苏派;他能做的只能是让更多的老中央局委员退出政治局,要求对中央局进行彻底改造,说它的大半成员是“李立三路线”的执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