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工业与市场与运河
朱简烜对于改称呼的事情,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关键是一时之间想不到好用的称呼。
就把这件事情先按下,不要现场继续讨论了,把让礼部先去研究一下,自己和其他人先去处理其他的事情。
最近这些天,朝廷上一直是喜气洋洋的的氛围,无论什么级别的官员,大多都是兴致勃勃的。
民间的厂商东家和管事们,甚至是普通的城市居民们,只要是识字的经常看报纸听广播的,也大多心情愉快而且精神振奋。
现在能够通过新闻、报纸、广播了解天下大势的大明人,心态基本都是“我大明真的天下无敌”。
大明这些年参加的战争都是量力而行的,战争对大明本土没有明显压力。
战争产生的需求反而能刺激工商业继续发展。
普通人的直接利益,不会因为战争而受损,反而能够因此获益,他们当然能发自内心的支持。
大明的内部市场能有这种健康的状态,同样得益于朱简烜这个掌舵人的正确指引。
朱简烜自己也在参考总结前世经验,在这个世界实际验证并再次总结。
现在朱简烜自己也形成了一套简单实用的经验,对于工业建设和市场建设基本上都遵循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由单一官营厂商或者直接是朝廷直属衙门,集中力量完成特定行业的工业基础建设,提供必要的产业环境和产品。
第二步,设立多个互不统属的独立官营厂商,建成能够独立运转的完整行业生产体系,作为这个行业的核心基础力量。
第三步,将这个行业向民间开放,引导民间资源、人力、人才加入行业,为行业注入不断自我革新升级的动力。
也让这个产业真正普及开来,成为必不可少的基本社会环境,而不是朝廷强行维持的随时断绝的特例。
朱简烜主动引导大明在多个行业,反复实践这样的三步走策略的过程中,也一直在推进同样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更多的铁路、公路、码头、机场,建设更多的发电厂、供电网络,建设自来水厂、水暖网络。
建设大量的石油冶炼厂、燃油仓库、加油站,建设更多的邮局、电报局、广播站、供销社。
同时建立了严格的基本工钱制度,以及基本的劳动保护制度,定期休假制度,甚至还有退休制度。
这些制度的直接作用是保护工人,让产业和市场环境从一开始形成的时候,就走向一个较为良好的状态。
对于朝廷而言,更重要的是它的间接作用,这样能用尽可能快的速度,积累出足够多的有消费能力的城市人口。
规模足够大的稳定的消费人口,是良好市场环境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没有消费人口,工厂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工厂就会倒闭关门,整个产业也无法继续存在。
历史上的早期工业国家,在自行实现工业化的时候,基本都不怎么在意市场建设,不怎么在意消费人口的积累。
他们都是利用现有的市场,现有的消费人口,本土有市场和用户,就在本土销售,本土没有市场就往外卖。
全世界哪儿有人,就把产品往哪儿卖,他们基本都只考虑收割现有市场,而没有去考虑过建设市场。
早期工业产品也非常简单,基本就是最为廉价的纺织品,就算是农业社会也会有相应的需求。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早期工业国家而言,全世界的既有市场多的是,无外乎是否容易打开而已。
对于大明而言,这个世界已经基本没有外国了,市场就在大明自己已经足够广阔的天朝范围内。
关键是,大明的工业发展和升级速度太快了,产品与原生农业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要卖汽车,就要有相对平整的硬化路面,还要把加油站铺到主要的城市中。
同时还要求有一部分人,有足够的钱和时间以及能力,去了解和学习驾驶汽车的技术。
对于一个在山沟里种田的老农民而言,这种东西都是想都想不到的事情。
如果没有专门的培养和引导,没有水平足够的市民阶层,汽车就算是造出来也卖不出去。
各种电器也是同样的逻辑,电线都没有的地方当然卖不出去。
学不会用电器的人也不会买。
所以在工业建设的同时,也要搞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搞市场建设,培养消费人口。
这样一环套一环的向前逐步推进,逐步从农业时代逐步过渡到工业时代。
在朱简烜的拉扯引导下,大明的很多产业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民间厂商再次发展繁荣起来了。
而且这次繁荣不同于第一次工业建设,不再是依靠战争和拓荒需求揠苗助长了,而是逐步进入良性的自我发展阶段。
朱简烜北伐之前的大明民间厂商,朝廷的需求断绝就会直接成片的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