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研发的新技术,已经使得高粱蛋白合成肉的口感几近乱真,建议在新的口粮试行方案中,进一步增加合成物比重,我相信士兵会欢迎这种新伙食。”
———总后勤部上海食品研究所梁进容研究员
他的远火营的发射阵地,是距离海岸最远,最不易被反制的;当然在灯塔的目标排序中,远火营也是最优先的。
以往战斗中,敌人的巡航导弹,就有越过榴炮部队,先打远火的先例。而且与人类逻辑不同,灯塔总是倾向于,杀伤技术装备的操纵者,其次才是装备。
其导弹战斗部,被设计成,最高效致命的杀人利器。弹头爆炸后,大约一万枚,刀片一样的破片四散崩裂开,即使在120米外,破片飞散的密度仍然可以覆盖到胸靶大小的目标,而其动能将将可以割破防弹衣。
速度不是撤离的唯一要素,常春辉不相信**编写的敌情报告,具体在温岭山区,制约敌人搜索的要素是地形不是距离,而隐蔽的要素在于利用山。这里的山很矮,但是多。敌人的搜索手段主要为被动光学镜头,其实从背景中,分辨出目标的能力不算很强,很容易错过伪装良好的目标,但是如果你的车队正在以60公里时速狂奔,那还是另当别论。
他的部队没有抢着逃出所谓的2。5公里生死线,而是缓步向前方预设逃离目的地——腾岭隧道过去。
低速行驶,意味着不会腾起太大的烟尘,不会暴露太显著的红外特征,不会造成太明显的多普勒效应。这些都是空中眼线,容易注意到的部分。
隧道附近制高点上,有一部补盲雷达,他需要足够的情报更新,才能做出进一步判断。
单向数据更新,帮助他掌握有限局面,一枚导弹正从侧后,以不大的方位角靠近。常春辉下令车队急停。敌人的光学搜索模式,比较容易发现动态目标,如同青蛙的视力一般。
一枚巡航导弹抢从车队侧面飞过,它正在使用较小视场的远距离模式,没错过了侧面的车队。
事实上,早在海上飞行时,导弹群就根据敌人的而最后通讯,预测到了车队后撤的几条路线,它们在空中解散了编队,开始分头堵截。这是一枚领航弹,负责侦察\攻击腾岭隧道。
没有在隧道附近发现目标,于是它一头扎下来,直接从隧道口飞了进去。它的任务依次变更为:最大程度地破坏隧道。所谓最大程度,就是给那些,企图修复隧道的敌人工程部队出足够多的难题。
这枚导弹的飞行控制,已经远远超越了当年,它可以通过光学观察和地形匹配结合方式,在狭窄漆黑的隧道内,以0。6马赫速度灵巧穿行,这是这枚6米长,巨大导弹可以提供升力和舵效的最小速度。
飞过数百米后,导弹确认自己扑错了方向,隧道内没有发现车队刚刚通过的迹象。于是它决定在隧道**爆炸,希望能震塌山体断层,最大程度破坏这条经常用来运兵的通道。
这次爆炸没有起到完全摧毁隧道的目的,但是24小时内,这条运兵通道肯定无法修通了。
其余导弹仍然在空中乱窜,搜索山区目标。
截止目前,几个批次的巡航导弹,已经截住了数个机动中的炮兵部队,但是追击远火营的两个批次没有收获。
导弹在空中盘旋寻找,它们的地形匹配雷达和光学导引头,都有机会发现失去冷静,四处乱窜的机动车队,但是这次,它们遇到了冷静的对手。
常营长和整个提心吊胆的营,观察着敌人导弹在空中乱飞,他的车队没有一路狂奔,红外特征并不明显。完全停车状态,也使得光学搜索效率大减。指挥部一直在呼叫各部队,试图核查损失,但是常春辉暂时不敢应答,避免敌人跟踪到通讯。灯塔的强大,并不在于它从不犯错,而是它不会因为犯错而产生挫折感。人类的弱点在于总是因为情绪而连续犯错。但是常营长,是那种善于控制情绪的人。
在燃料最后耗尽前,这一批次大约15枚导弹,决定退而求其次,攻击附近的一座电厂。常营长终于熬到了警报解除。当然不是每一支担任首轮攻击的部队,都那么幸运。敌人的反击最远深入到了江西,摧毁了一个DF导弹阵地,另有几支炮兵部队被严重毁伤。
指挥部内各种情报汇总,正在焦头烂额中进行。
“司令员,敌方导弹已经攻击了我方数个行进中的部队,我方损失较预期大15%。不过,部队仍然保持了反复攻击能力。”
“损失这么大?”司令员惊愕道。
“大部分单位已经及时离开发射阵地4公里以上,按照今年4月份汇总的敌方反击特征纲要,2。5公里是躲避目标匹配型武器的绝对安全线,只需停止通讯,行驶超过这个距离,他们的搜索系统将失去效能。看起来,敌人又升级了搜索方式。”
“提前机动还是很难避免打击,它们的效能提升,总是快我们一步。这个‘灯塔’还真是算无遗策。”
司令员黯然道,这样残酷的事实,他已经反复领教过了。传统的**,总是基于对手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