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第四十五章:血肉 (第1/2页)

夜风渐急,照明的火盆之中火焰在夜风的吹袭之下不断的摇曳。

木柴燃烧发出噼啪的轻响声,伴随着阵阵的虫鸣声传入了陈望的耳中。

陈望身穿着赤色的箭衣,手持着木棍拨弄着身前早已经熄灭了的篝火。

空气之中仍旧是那一股难闻至极的血腥味,停口镇外死伤者以千计,血水几乎染红了两水。

白日纷争和血腥的片段,不时仍然在陈望的脑海之中闪过。

这么久以来,他一直故意去忽略一些,让自己不去想多想。

但是今天白日所见的情形,却让他难以静下心来,没有办法去不想。

都说清末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是明末之时,明廷所需要面对的困境不遑多让。

外有北虏之祸,内有天灾民变,沿海倭寇之乱虽消,但多地仍有海盗西夷。

回忆起记忆之中的明朝,永远绕不开一个话题。

这个话题,便是天灾。

明朝末年,正处于小冰河时期最为寒冷,影响最为深重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都很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甚至连广东等靠近热带地方都狂降暴雪。

灾变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

万历四十八年间,有灾荒记录的占了二十五年,越往后推,灾荒越是频繁和剧烈。

而到了崇祯登基之后,灾变彻底达到了顶峰。

崇祯共有十七年,十七年间,连年灾荒,未有一刻停止。

接踵而至的天灾、不断的加派、肆虐的流寇、腐朽的官僚,最终彻底摧垮了明朝本就脆弱的财政。

就是在科技发达的后世,天灾仍然能够造成巨大的破坏,更何况是连来往通讯都要靠快马加鞭传递的此世。

正是因为天灾,才使得明末之时的起义军,不同于其他历朝历代的起义军。

无论是秦末之时的陈胜吴广、还是西汉的绿林赤眉、东汉之时的黄巾黑山等众

还是隋末的杜伏威瓦岗,唐末之时的庞勋王仙芝,元末明初之时朱元璋、陈友谅等人。

他们在发动起义之后积蓄到了一定的力量之后,第一时间便会立即割据一方,而后对抗官府、对抗朝廷。

但是明末之时,因为连年不断的天灾人祸,陕西、山西等地早已经是千疮百孔。

更为严重的是,这个时候明朝虽然衰弱,虽然腐朽,但是实力仍旧强横。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在后世看来有诸多的弊病,引发了许多的其他问题。

但是没有人可以否认,正是因为张居正的改革才为这个大明这个老大的帝国再度续上了新鲜的血脉,使得其再度强盛了起来。

万历三大征,消耗了明朝国库大量的钱粮,虽使得明庭变得虚弱了起来。

但是同时也养出了一批名将,也养出了一大批的精锐敢战之兵。

明军的战力并不差,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一将无能而累死三军。

譬如杨镐,他先是在朝鲜带领着明朝的得胜之军围困蔚山,在巨大的优势之下,却因为敌军援军到来,心中惊惧还未接战,竟然就率先逃亡。

而后又在萨尔浒担任统帅,葬送了北方明军四万余名精锐,上百名将校,明朝和后金之间的攻守之势就此改易。

但即便是连连的战败,不断的消耗,大明仍然是一个庞然大物,仍然是一栋巍峨的大厦。

明军仍然还有大量的精锐,九边的明军虽然已经走了下坡路,但是仍然具备着一定的战斗力。

陕西、山西两地虽乱,但是延绥镇、大同镇、宁夏镇、固原镇、山西镇五处九边重镇皆在两地。

明军军力鼎盛,相比于缺少衣甲的义军来说,战力不可谓不强横。

割据就是死路一条,不仅无险可守,而且山西和陕西两地早已糜烂,占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

所以为了求活觅食,为了躲避官兵,明末之时的农民起义军只能是不断的转战,不断的流窜于各地,劫掠地方。

为了对抗官兵,只能不断的裹挟的地方的民众,以人海战术来对抗,来养蛊的办法来培训兵员。

而正是因为如此恶性的循环,在他们势力逐渐强大之后,甚至在覆灭了明朝之后,却仍然还没有从流窜作战的老思想之中转变过来,为自己其后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所谓的流寇,在一开始只不过是不想再吃树皮,不想再吃草根,不想再忍饥挨饿,想要吃上一顿饱饭的饥民罢了,他们甚至没有想过去吃米面。

但是那些庙堂之上的那些高高在上,养尊处优的老爷根本就不在意他们的死活。

民变爆发,他们聚集在一起,打开了官仓吃上了米面,一路对抗官兵,为的只是一条活路。

你没有办法去谴责他们,他们一开始并没有错,因为他们也只不过是想要争一条活路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