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或者更确切地说,斯堪地纳维亚地区,在一般的西欧人的心中自然是跟冰雪、极光与维京人相联系起来,即使是对于欧洲人而言,挪威也实在不是一个存在感很强的国家,对于普通的法国人或者德国人来说,挪威也简直就像是在世界的尽头一般。
对于不同的欧洲国家,斯堪地纳维亚国家的意味不尽相同。德国人眼里的斯堪地纳维亚包括挪威、瑞典和芬兰,但是不包括丹麦;英国人则认为丹麦和冰岛都属于斯堪地纳维亚地区。
在地理上,这个词一般指斯堪地纳维亚半岛,也就是挪威和瑞典这两个国家,而在文化、政治和历史上,挪威与丹麦、瑞典在1397年组成过卡尔玛同盟。这三个国家共同记忆的紧密是无需多言的,
大体而言,北欧也好,斯堪地纳维亚地区也好,诺尔登地区也好,就是在说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这些相互联系紧密、与欧洲大陆其他部分截然不同的国家。
北欧国家普遍人口较少,除个别国家的个别地区外,资源都相对贫乏,与中欧和东欧国家相比,除了铁矿、水力和森林资源外,其他资源相对贫乏,尤其是缺乏矿物燃料如煤炭和石油等。
同时,由于深雾、雪盖和个别地区整个冬天都处于极夜的黑暗之中,再加上土地贫瘠,森林密布,整个北欧地区可以用作种植的地区小而分散。
相比较而言,丹麦拥有北欧地区最适合发展农业的土壤和气候,是唯一有大面积耕地的王国,特别是丹麦岛屿和斯卡恩省土地肥沃。在瑞典,农业的重要性不及丹麦。挪威的大部分地区土地都很贫瘠,只能用来放养牲畜,而且散养在荒地上。
即使是到了16-18世纪,北欧地区的农业依然只能以糊口为主,生产出的谷物刚好够满足当地人口对食物的基本需要。
除了渔业――实际上只有挪威人才会大规模从事捕渔――就只有抢掠,北欧野蛮人在上古和中古时代纵横欧洲海岸线的海盗行为,完全是被这片极寒之地逼出来的。
谷物种植受到的条件限制,迫使北欧部分地区农民转向畜牧业的生产。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北欧地区的农业没有发展出欧洲大陆那样的农业模式。
在这片苦寒之地上,农民不是单一农业生产方面的专家,而是“万能博士“,他们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通常还从事饲养家禽、制作奶制品、捕鱼、狩猎以及各种与林业、手工业和贸易联系在一起的活动,这和他们在欧洲大陆上的同行截然不同。
北欧地区在传统社会时期没有出现中欧或东欧那样典型的领主制或封建制度,也与这一地区存在大量的自由农民有关。
在挪威,农民们从来没有像丹麦农民那样有农奴的身份,而且在17世纪,挪威自由农民的比例也高于丹麦,特别是随着18世纪挪威王室出卖土地,自由民的数量增加,但挪威的自由农民经常有双重身份,既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又租用别人的土地。
与欧陆社会相比,北欧地区的社会结构是相对宽松的,大量自由农民的存在不仅构成了对贵族和王权的一种限制,而且导致该地区社会和阶级矛盾不如欧洲大陆特别是中欧与东欧那么尖锐,与17和18世纪欧洲大陆的农民相比,北欧地区的农民很少反叛和骚动。
有一个例子颇能说明问题,当农民们对地方政府的统治不满时,法国农民可能会烧掉地方政府代理人的房子进行反抗,而北欧地区的农民通常是向国王递交一份请愿书,然后坐下来等待国王或其代表的答复。
尽管上帝给了北欧如此贫乏的自然禀赋,却也没有完全放弃这片极寒之地。
北欧诸国处于欧洲大陆的西北端,四周被太平洋、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和大西洋包围,其北部在北极圈内,西部的挪威濒临大西洋,东部的芬兰和北挪威与俄国接壤,南部通过日德兰半岛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的陆桥进入欧洲大陆。
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北欧国家在现代航空业发展起来之前,尽管既可以通过陆路,又可以通过海洋,同欧陆国家维持联系,但主要的、决定性的联系,必然是它那四通八达的海路。
挪威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和北部,意为“北方之路”,地理位置也比较优越。挪威地形狭长,南北长1100英里,最狭窄处只有4英里,最宽处270英里,腹地海岸线1650英里,但总海岸线1.6万英里,这一特点极有利于船运业的发展。
整个挪威几乎3/4的地区是山区和沼泽,境内有16万余个湖泊和相同数量的岛屿。全境包括一个北极区和三个南部区,北部在北极圈内,夏季无黑夜,12月至次年一月无白昼,全区多山;南部区的西部为濒临北大西洋的狭长的沿海区,多海岛和山谷;中部为典型的农业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面积1/3为森林;东部因有中部山脉作为屏障,气候为内陆性,冬冷夏热,作物生长期短。
从总体上说,挪威自然条件差,土地和土壤条件不合适发展大规模的农业,森林也不如瑞典和芬兰重要,但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